昆明日记(十二)

昆明日记 八月十三日 17-25° 多云 前些月偶然间读了网红作家吉井忍的网红作品《东京八平米》,看完才发现其实并不是关于“极简主义”的论著,而是一本多少充满着一些炫耀感觉的散文集。读到《东京寻房记》一节时,心想,“就这水平还好意思显摆”,于是模仿写一段。 写这篇文章之前,忽然细想⾃⼰到底住过多少房间呢?屈指算来⼤概有二十四个,⾃⼰都不太敢相信。 据说⽇本⼈⼀⽣平均搬家次数是3.12次,住过的都道府县(⽇本⾏政区分)数为2.13个,住过三个以上都道府县的⼈有三成,没离开过出⽣地的⼈也有四成。从这些数据推想,⼤部分⽇本⼈会长期定居在⼀个地⽅。我有时候⾛在路上,尤其是路过⼀个很陌⽣的地⽅,从别⼈家的厨房飘来阵阵味噌汤⾹味的傍晚时刻,突然会很羡慕他们的人生:熟悉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发⾃内⼼的安全感和平静,⽇常左右逢源,邻居⼀呼百应。我也知道不上班的⽇⼦难免有苦闷和煎熬,我羡慕的那种人生也会有折磨,人总是想要⾃⼰得不到的东西。滚⽯不⽣苔藓,像我这样经常换地⽅⽣活的⼈肯定不聚财,但我亲⾝体验过、观察过的各种不同人生和思维⽅式,对我来说却是宝贵的财产。 回想这二十四个房间,等于回顾⾃⼰过去⼆⼗余年的⽣活。 ⾸先住⽗母家不算,从⾼中毕业开始,清华大学期间的学生宿舍“紫荆公寓”算是我在外⾯住过的第⼀间房(⼀)。毕业后搬进北京海淀区北3.5环(北土城西路)牡丹园小区的一栋老式塔楼里的两室一厅中的一个房间,约⼗五平⽶(二)。刻薄的室友是二房东,一年后不再想忍受合租生活,便搬到了不远处北三环内北太平桥的老式小区的一室一厅(三),建筑面积约四十平米,室内充其量二十平。 换工作后,依然在北三环居住,但从交通的角度来讲,通勤的难度大大增加,于是搬到了西四环四季青桥附近。虽然距离更远,但由于紧靠西四环,那时还不算太拥堵,开车通勤方便了些许。房子是两室一厅,总共九十平米,跟朋友的朋友一起合租。由于户型是客厅超大卧室很小的那种,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也就只有一间卧室,充其量十平米出头的面积(四)。 由于各种原因,接下来在公司里(不是公司附近)(五)短暂住过一段,辗转于会议室和休息室。之后跟同事合租在海淀、昌平交界的回龙观,三人合租一百二十平米的三室一厅两卫。一人独居对空间要求不大,所以干脆为了省钱挑了最小而且没有空调的那个卧室,大概十平米(六),开始了夏天每天洗三次澡的生活。到期后,在附近小区换了另外一套大两室一厅(七),一开始有同事合租,室友搬走后便开始独享整套,倒也惬意。 在北京的最后一份工作在三里屯,住在郊区着实不便,于是搬到了稍微靠东一点、近一些的望京。再加上之前反正也是一人出整套两室一厅的房租独居,虽然贵了点但体验不错,外加找靠谱室友着实很难,于是选在了老式塔楼里的一套一室一厅(八),房东是前公司其他组的同事,当时交流起来还算顺畅,但后来发现也就是中国广大不靠谱房东中的平均水平。建筑面积约50平,公摊很大,室内估计最多30,但至少是自己独立的空间,厨房、客厅、卫生间、卧室都是独立的房间,也勉强有个公共地下室停放摩托车。 2016年决定离开北京,抵达爱沙尼亚,在离市中心不远处找了个Airbnb住了一个月。房间是整套75平超大(国外不算公摊面积,所以很大)的两室一厅中的小卧室(九)。虽然房间只有十平米,但整体很惬意。房东是本地人(老家在离首都50公里的国家森林公园里),是自由职业瑜伽老师,偶尔在客厅带几个学生维持生计。一个月到期后无法续租,于是在海边的青旅找了个八人间的床位(十)住了一个月,由于过了旅游旺季,价格便宜,依稀记得一晚20还是25欧,而且基本住不满,偶尔甚至一个人没有,倒也还算舒服。考虑到当地极不具性价比的租售比,迅速买房,买在了前面Airbnb所在的同一小区,于是入住了七十五平米室内面积的大两室一厅(十一)。 在爱沙尼亚期间没再搬家,但二零一八年前往德国,自然又是一个月的Airbnb,离市中心不远的一室一厅,面积大约50平(十二)。小区环境位置都不错,很可惜不能长租,否则真是不想走了。在德国租房很难,尤其是对于刚刚抵达、没有信用记录并且语言也不太通的外国人来说。被迫之下找了个郊区的中国房东的一室一厅,大约50平米(十三)。虽然距离远了点,离市中心二十多公里,但无论是轻轨还是开车还是骑摩托车大概三四十分钟都能到市中心,对于住惯了北京的人来说完全可以接受,更何况如果开车的话路况自然是比北京好的多。要说缺点,一是在一楼,前后送的花园杂草还需要打理,实在是麻烦;二是户型,客厅太小卧室巨大,大到放了双人床、衣柜之后还有富裕空间搭帐篷。两年后房子到期,黑心房东坐地涨价,于是找了个虽然更贵但性价比更高位置更好的七八十平的两室一厅(十四),一直住到了离开德国。 疫情期间回国,先是在成都郊区的酒店进行为期两周的集中隔离,是酒店的一个房间,大约20平米(十五)。虽然住的时间不长,但毕竟是带着全部家当入住,所以也算是短暂地搬了一次家。还好有本地朋友在隔离期间就已经帮忙找好下一个长期居所,所以隔离结束后没有再次经历Airbnb,而是直接入住了成都西2.5环边的高档小区,一人独享九十平的套二(十六)。在北京大家习惯说几室一厅,但在成都大家习惯说套几,略去厅。半年后就结束了通勤的日子,开始居家办公。居家后,深受西边航线飞机噪声的影响,于是决定退租,在东二环边同事家50平的套一(十七)短暂借宿了一个月。寄居到期后,新租的房子还没买好家具,青黄不接之际,只能先后在市中心的丽思卡尔顿(十八)以及南边的W酒店(十九)过渡了一阵,然后才搬入了天府新区的套三新房(二十)。 后来赶上公司裁员,拿了赔偿之后退租,又搬去另一朋友家140平套四过度了一阵(二十一),然后决定在昆明旅居,用两辆汽车带着两辆自行车(当时只有两辆)分两趟开往昆明,先后在希尔顿花园(二十二)和洲际(二十三)各住了一阵,之后终于找到了草海边还算称心如意的豪宅(二十四)。

August 13, 2025

昆明日记(十一)

昆明日记 七月二十八日 16-26° 多云 最近半年内多次在各种场合下遇到《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一书,有些槽不吐不快: 这本书德语原作是个中篇,但中文版为了让书的厚度显得不那么可怜,在努力调整了页边距行边距之后,决定把该作者的另外一本书《Wanderung》加进来凑厚度。这种做法不算过分,一来原文就是个很短的中篇,二来英文版做法其实也一样,只不过合进来的是另外一本书罢了。但中文版在封面中并未提及这其实是两本书的合集,也未在目录中明确点出,在书名号都没用的情况下仅是列出了“一个中篇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和“一些随笔和几首诗 漫游”。这种做法实在不厚道,完全看不出“漫游”其实已经是另外一本书了,让我在找后半部分内容对应的原文时浪费了许多时间。 网上有很多——是的,互联网上有一切——所谓的“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经典语录”之类的摘录,但里面的大多数内容其实来自于《Wanderung》,并克林林索尔本身。比如那句比较著名的“你并非爱的目的,而是让我去爱的动力”。 然而,最令人恼火的还是翻译的问题。且看下面这段中译文: “面容鲜妍的妙龄女子啊,我不愿知晓你的名字,不愿持有和喂养对你的爱。你并非爱的目的,而是让我去爱的动力。我将这份爱送走,送给路上的花儿,送给酒杯中的一抹日光,送给教堂塔楼的红色洋葱顶。是你让我爱恋这个世界。“ 原文: Junge Frau mit dem frischen Gesicht, ich will deinen Namen nicht wissen. Meine Liebe zu dir will ich nicht hegen und mästen. Du bist nicht das Ziel meiner Liebe, sondern ihr Antrieb. Ich schenke diese Liebe weg, an die Blumen am Weg, an den Sonnenblitz im Weinglas, an die rote Zwiebel des Kirchturms. Du machst, daß ich in die Welt verliebt bin. ...

July 28, 2025

《如何阅读一本书》简介

本文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框架概要,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价值。书中其实更多的是把很多人已经在用的方法系统的总结成文字,但可能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还是有一些新的点可以吸取的;是否值得精读原文还请各位自行判断 :) 话不多说,我们迅速总结一下这本书的框架和要点: 1 阅读/学习的类型 总体来说,阅读(或者说学习)的类型,按照目标来分,有三大类: 获取信息(知道某事是怎么回事) 增进理解(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这件事_为什么_是那样的,它与其他事实的关联在哪里,跟其他类似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在哪里,等等) 娱乐 (不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值得一提的是:_获取知识、增进理解_也可以是为了娱乐。) 无论是为了获取信息还是增进理解,你都得到了新的知识,所以其实阅读都是“学习”。不同之处在于,读书跟有老师教的学习不一样,属于_自学、发现式的学习_,而非指导性、指示性的。 2 阅读的级别 阅读的级别,大体上分为四种,层层递进: 第一种级别,是基础阅读(elementary/rudimentary/basic/initial reading),停留在理解词句的层面上。例如,识字不久的孩子阅读可能就会从这个级别开始;我们阅读外文书籍的时候往往最开始经理的阶段也是基础阅读。 第二个级别是检视性的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检视阅读就是速度、概读、略读,其目标是在给定的时间内——通常是相对较短的时间,不可能掌握书的一切——尽可能多的从一本书中获取信息。略读,表面层面的阅读(superficial,遇到不懂的不停下来,“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这个级别的阅读。 下一个级别是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它是复杂的、系统性的阅读,也是本书的重点。 最后一个级别则是主题阅读(syntopical/comparative reading),也就是综合、比较阅读,在一个主题内阅读多本书。这一点,对于搜索引擎重度用户而言可能已经无需多说了,但它很重要(在原书中并没有多着笔墨):很多时候我们去获取信息并不是读完一本书然后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于是去看更多的同主题的书,然后从中对比、综合,而是根据一个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点进行检索,快速的以检视阅读的方式判断哪些结果值得分析阅读,从而快速的吸取知识。 3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是本书的重点。 分析阅读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搞清楚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可以先从书的分类来入手。书属于那个类型?是文学,传记,还是什么?这一点,可以从标题、目录上获得很多信息。从大体上来说,书可以分为两个大类:理论(例如历史,哲学,科学等)和实际类(例如指南类型的)。如果能够用几句话、一段话来概括整本书的概要,并且能对书进行一个大体的分节,就说明自己已经大体上搞清楚这本书了。在现在互联网横行的当代,无论是去豆瓣看看评论还是去网上书店看看简介,其实都可以快速达到这个目的。 分析阅读的第二部,是去解释、理解书的内容。这一点,可以在阅读的时候从重要的词、中心句来入手,理解作者要说的问题、提出的观点和论点、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获取信息还是增进理解型的阅读,这都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何去评价一本书,也是分析阅读的一个目的。值得一提的是,一本好书并不是大部分人都无法批评的,而坏书也不是没有任何好的点的,所以要想正确的评价甚至批评一本书,首先要理解这本书。在评价的时候,要有理有据的合理反对,而不是不争论;要理解个人观点、个人之间的知识上的区别。搞清楚作者信息错误、逻辑错误、分析或者逻辑不完整的地方,才能正确的批评一本书。 4 如何阅读各种类型书如何阅读各种类型的书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详细讲解如何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篇幅较长,可能各位读者也不是对所有类型的书籍都感兴趣,所以这里就不多费键盘了。 总结 My personal key takeaways: 阅读分为两大类,read for information & read for understanding 要多做一些检视阅读,没有必要所有书上来都已分析阅读的精度来处理 系统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在系统阅读的过程中结合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

October 8, 2022

第一杯咖啡

“第一杯咖啡”,是我的一次尝试。 01 我的语文不好,尽管中文是我的母语。 不好到什么程度呢?满分150的试卷,大多数时候一百零几,偶尔拿不到100分。即使发挥超常,也就是120顶天了。 一直错误的以为自己在高考语文中发挥超常,得了120分。直到许多年以后的最近的某一天,仔细算了一下,如果语文按120分计算,总分加起来是对不上的。而我非常精确的记得总分以及数学、理综、英语的成绩,甚至精确的记得数学和理综错的题目以及分值。所以我逐渐搞明白了这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是我一厢情愿地记错了,我的语文不是120分,而是112分。 之前某次换工作还是折腾户口的时候,有幸拿到了自己的"档案",里面有语文试卷的作文页,分数:40(满分60)。当然这并不意外,60分的作文我的确也只能拿到40来分就是了。 02 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叫李晓冬(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当时,可能很多同学都不爱写作文。老师告诉我们说:高考是你这辈子最后一次写作文了,以后再也没有了。这种"戴着镣铐式的跳舞"(命题作文)只是最后一次了,云云。 我想他的初衷是好的,通过给大家描绘一幅不用写作文的光明的未来的画面,给大家一点希望,激励大家度过高三最黑暗的日子。 然而,他错了,彻底的错了。 大学时要写的论文就不必说了。非正式的有跟朋友往来的信件,正式的有工作邮件、即时消息、编写技术性文档、简历、求职信、翻译等等。即使是娱乐,在短视频、播客兴起之前,诸如博客、社交媒体等也都是以文字工作为主。 写作怎么可能是过了高三就再也不需要了的东西?我看物理化学(对于很多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而言)才是过了高三就再也不需要的东西了吧。如果可以重回初中高中,我想我会进行更多、更系统的阅读,并且认真对待写作。 03 只是,“写作很重要"这个道理,我明白的有点迟了。 长久以来,我并没有用中文写东西的习惯。大学时期还跟不少朋友有频繁的信件(手写和Email都有)往来,但毕业之后很少有写东西的习惯,无论是博客还是技术文档。极其偶尔兴致来了写一点,但可能十几年间留存的(或者说因为值得留存所以留存了的)也就只有寥寥几篇。 在欧洲生活的日子里,由于工作语言都是英语,而且生活中也都拿英语对付,所以自然而然的,在开始写技术博客的时候想都没想就用英语写。生活中几乎不用中文,语文水平退化的更是厉害。此消彼长,英语没有好到那里去,但中文的确是烂了一些,然后我的英语竟然显得比中文还厉害一点点了,尤其是在写作的时候。回国后也没有刻意的锻炼自己的中文写作能力,比如中文技术文档、中文博客在工作中也都是交给同事搞定,自己只负责英文。 Until now. 04 所以我说,1st Coffee, “第一杯咖啡”,是我的一次尝试:我决定用中文分享一些东西,给能读懂中文的朋友们。 05 我的英文DevOps刊物叫4th Coffee,第四杯咖啡。 熟悉DevOps的同学们可能知道Chef(不熟悉的请自行跳过这一小段,知道4th Coffee来自于一个nerdy的只有software engineer才能理解的地方就行了),Chef是一个configuration management工具。记得在初次接触Chef的时候,官方文档举的例子里,有一个编撰的公司名称Fourth Coffee, Inc.。非常有趣,所以印象很深刻,深到以至于后来决定写DevOps刊物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沿用了这个名字。 当然,取名4th Coffee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对咖啡的热爱。可能没有到每天4杯的程度(可能有时候的确会喝4杯),但是也差不多了。 据统计,挪威平均每人每年喝1315杯咖啡,名列全球第一;瑞士第三,1110杯。瑞士平均每人每年消耗9公斤咖啡豆。咖啡对于瑞士人重要到什么程度呢?以前瑞士建造的防空洞里存储的必需食品是包含咖啡的。但是我想,即使把我放在瑞士甚至挪威这样的国家,我对咖啡的消耗量也一定能为他们的人均消耗值做一些正的贡献的。 06 一般情况下我喜欢在早晨刚醒来喝我一天中的第一杯咖啡。可能是手冲,也可能是意式浓缩。 我喜欢宁静的早晨。如果可能,我不会选择在一醒来就立刻坐在电脑前开始办公(尽管这时有发生,该死的COVID-19 lockdown);我会选择安静的制作第一杯咖啡,然后在宁静中品尝,同时阅读。 “第一杯咖啡"对我而言,就是我的阅读学习时间。 所以,在我计划创建第二个刊物的时候,就选了"第一杯咖啡"这个名字。我写这个刊物的初衷就是分享:分享我读的书,学到的,思考、(我认为)有价值的物品,等等一切有形无形的东西。可能跟咖啡、IT无关(当然可能也有点关系),但只要它能为别人带来价值,就值得分享。 目标很简单,我试图从我自己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how to live a meaningful life. 07 “第一杯咖啡"这个刊物选择了用中文来写(不排除部分内容可能用英文),其实主要并不是想锻炼中文写作,而是毕竟因为中文是自己的母语,而且要谈的也不是计算机科学这种本来第一手资料就是英文居多的主题,所以心想可能用中文更亲切吧。 是为序。

September 10, 2022

《人类简史》简介

本文并不是书摘,也不是书评,只是试图快速的回答“为什么我应该读这本书”这个问题;或者,提出一些新的观念并不加详解,吸引你去阅读这本书。 基本信息 中文标题全程《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繁体中文翻译《人类简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英文标题: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Why You Should Read This Book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于2015年获得了中国国家图书馆2014年度文津图书奖 2018年,英国卫报将本书列为“10年内十大brainy book” (best brainy books of the decade)之一 英国皇家生物学家协会在其2015年的图书奖中入围了这本书 当然,如果都是正面评价,可能反而不值得看了,正是争议让其更有趣: 加拿大人类学家Christopher Robert Hallpike认为本书没有任何“对知识的重大贡献”。(其实在作者的出版十周年的序言里也提到了,写本书时阅览了许多书籍、文章和访谈录,把不同的思想和事实合并起来。并且作者也提到了天下文章都是这里一点那里一单拼凑起来的杂烩。) 美国进化人类学家Avi Tuschman在华盛顿邮报中认为,作者“自由思考的科学思维同他被政治正确束缚的模糊的世界观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本书存在许多问题”,但同时认为本书“对于严肃思考、自我反思的智人们而言,是一本重要的读物” (这是一个二分的、批判的观点,但在我看来反而是赞扬,作者可能不敢太“政治不正确”,所以本书才存在一些问题,但读的过程中大家其实可以进行一些自己的推测和思考。即使批判了本书,Avi依然说到,这是一本重要的读物。) 英国分析哲学家Galen Strawson在英国卫报评价本书“许多内容都非常有趣、写得也不错。然而继续阅读下去之后,你会发现本书吸引人的内容逐渐被粗心大意、过度夸张、耸人听闻的内容所淹没”。(对我而言,的确“耸人听闻”,但在我看来这正是本书最大的价值:给大家一种独特的、之前没有过的考虑问题的视角,think out of the box。) 芝加哥大学研究生John Sexton在《新亚特兰蒂斯》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该书“根本上没有科学的严谨性,不配获得当下该书受到的普遍赞誉及关注”。(这个感觉有点酸葡心理了。其实我认为很多畅销书,尤其是成功学类型的,大部分都没有科学上的严谨性,所以也不该得到普遍的赞誉,但貌似人们就是喜欢那一套) 概述 作者讲述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至21世纪的演化与发展史,并将人类历史分为四个阶段: 认知革命 (约公元前70,000年,智人演化产生了想象力) 农业革命 (约公元前10,000年,农业开始发展) 人类的融合统一 (人类政治组织逐渐融合统一为一个“全球帝国”) 科学革命 (约公元1500年至今,出现了现代科学) Wikipedia提到了该书深受贾德·戴蒙的《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影响。这本书有中文版,我没读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搜一下。 认知革命 这一阶段的核心:虚构。 神、国家、民族、企业、钱、人权都是虚构,虚构让社会结构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变化,调整社会行为,绕过基因重组突变,这是智人成功的关键。这里以标致汽车为例讲了个很好的故事,提供了全新的观点。虽然道理之前自己也知道,但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 这一阶段作者还提出了很多新奇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并不是说观点有多么的令人震撼,更多的是“我之前从来没从这个角度思考过问题”,整体感觉是一本奇书。例如: 人类存在很久了,但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都是居中而已,只是突然跳上了食物链的顶端。突然学会用火是迈出的一大步。用火烹饪之后,消化的时间大大减少,小肠消耗的能量大大变少,大脑才有机会发育。 Homo属其实还有除了sapiens以外的很多种,并且并不是后者取代前者,前者进化成后者,而是有过同时存在。这里有两种理论,替代理论和混种繁衍理论。 智人导致其他人种灭绝,归根结底是语言,灵活,可以表示无限多的意思,可以表达关于自己的事情,比如八卦,会虚构。 古人的生活其实很富裕。生活舒服,饮食多样化,不会营养不良,知道的知识更广,工作时间更短。现代人脑容量反而由于社会分工而减少了。 智人造成了很多物种的灭绝。物种灭绝尤其是大型哺乳动物不只是气候变化引起的;大型动物不能快速适应人类于是就挂了,人类用火的技术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农业革命 史上最大的骗局:驯化 V.S. 被驯化。英文的驯化,domestication,来自拉丁文的domesticus,字面意思是belonging to the house。人类看似驯化了植物、动物、作物,其实是人类本身被驯化了。人类不得不定居之后,问题反而变得更多了。 “奢侈”的生活其实是个陷阱,但可能这并不是人类自身决定要搞的,神的干预也是一个可能性。 农业革命之后,人类开始靠想象构建更大的秩序。由于人类的脑容量有限,开始出现文字和数字,从而可以从更大的程度上构建想象的世界,例如汉谟拉比法典、独立宣言。 ...

July 29, 2022

Educated - A Simple Review

基本信息 英文标题:Educated 中文标题: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中文标题翻译稍后吐槽。) Why You Should Read This Book 简单来说,畅销书: 奇迹!一部新人处女作,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已累计80周,仍高居Top1,全美销量破百万册,作者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美国亚马逊年度编辑选书 第一名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畅销书排行 第一名 Goodreads 读者票选 超越米歇尔《成为》,获年度最佳图书 Goodreads 399699 人打分,42720 条评论, 4.48 分(满分 5 分) 《洛杉矶时报》最佳传记奖 《纽约时报》《卫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经济学人》《奥普拉杂志》、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等二十多家权威媒体年度图书。 仔细想想,其实我不太怎么读近年的新书或畅销书。 N年前,我读过追风筝的人,在当时还算”新“或者”畅销“。最近两年读过的畅销书,可能只有两本:一是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另一本Benjamin Dreyer写的Dreyer’s English: An Utterly Correct Guide to Clarity and Style. 再仔细想想,其实追风筝的人再当时算是追了个新,追了个畅销,而读解忧完全是因为喜欢东野,而读Dreyer则是因为这其实是一本畅销或者说是流行的”工具书“。 其实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与阅读best seller相比而言,仿佛我潜在是有一点倾向去读那些有一点点年份的所谓的”经典“的。当然,这里并没有包边判断在里面,并没有说”新出的书就不好“的意思,只是总结了一下发现自己的阅读倾向仿佛是这样。 不过,如果你不读畅销书的话,这本书或许也是值得读一下的,因为就连比尔盖茨也给了它极高的评价。 概述 本书描述了主角塔拉·韦斯特弗,即作者本人从贫穷愚昧的大山中走出,在杨百翰大学完成本科学业,而后在教授、导师的力荐下进入顶尖学府深造,最终在剑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成长经历。 在塔拉十七岁前,她生活在一个深受父权制意识与偏执的宗教教义浸染、充斥着家庭暴力的扭曲家庭中。父亲在十七年间灌输给塔拉的畸形的观念和习惯并没有随着她接受良好的教育而烟消云散,而是像鬼魂一样萦绕在她生活的各个角落,父亲的信仰,哥哥的暴力,使她不仅无法正常继续学业,还陷入了精神世界的自我奴役。而塔拉通过另一个哥哥泰勒的指引,老师、同学、朋友的帮助,逐步挣脱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奴役,完成了一场真正的生命教育之旅,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塔拉本人的坚韧、独立思想以及与过去决断的勇气。 塔拉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传达了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教育能让人习得最基本的生存理念和看待事物的角度与方法,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塔拉对比了她接受正规知识后的理性和读大学前由于封闭而造成的视野局限,更突出了教育是一把打开了人们生命中一道道大门的金钥匙。当你以教育为翼,像鸟儿一样纵情飞翔,终将会抵达属于自己的山巅。 中文书名 好的,是时候吐槽中文书名了。 直译和意译之间其实很难取舍。如果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忠实的翻译成中文《里昂》那么我大概率就不看了。如果电影《楚门的世界》如果不翻译的这么直接,起个更有趣的题目,或许我会早很多年就决定看。但是大多数时候我更喜欢直译,因为意译的过程中就加入了原作者之外的、只属于翻译者的思想,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 抱着这个念头,我是非常想吐槽《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个译名的。WTF。What does it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educated”? 然后我发现好像我错了,因为有人解释说flee like a bird to your mountain是Bible Psalm 11:1中的一节,意思是找到新的信仰。 ...

July 22, 2022

Born a Crime Digest

You have to possess a level of fearlessness to take on something. If you stop to consider the ramifications, you’ll never do anything. At the time, a black woman learning how to type was like a blind person learning how to drive. It’s an admirable effort, but you’re unlikely to ever be called upon to execute the task. Imagine being thrown out of an airplane. You hit the ground and break all your bones, you go to the hospital and you heal and you move on and finally put the whole thing behind you—and then one day somebody tells you about parachutes. ...

July 21, 2022